ballscrew

台灣工業4.0怎麼拚? 先做工業3.5

工業4.0巨浪襲來,製造業怎麼乘浪而起,讓台灣再上一層樓?學者專家呼籲應該先學走路再學飛,抓緊企業彈性的優勢,在工業 4.0之前,先做出工業 3.5。以下是座談摘要:


圖片來源:黃明堂

工業4.0浪潮從德國吹向全世界。擔憂被時代巨浪淹沒,從上任政府的生產力4.0,到現任政府的智慧機械,都希望台灣能趁勢轉型,把製造業水準再升一級。

“但上銀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卓永財,以及清華大學教授簡禎富不約而同提醒,大部份的台灣企業,不該在現階段追求工業4.0。”

卓永財說,台灣現在的問題不是沒有發展工業4.0。從上一屆的馬政府開始,就已經投入不少資源。但問題在於,很多他接觸到的客戶,程度都只達到工業2.0的階段,如果一下就鼓勵他們跳到工業4.0的階段,「太好高騖遠」。

先當鋼鐵人,做工業 3.5

台積電數位大腦幕後推手簡禎富說,台灣必須要轉型,但台灣企業系統化程度還沒有像台積電和歐美企業那麼高,不能全部跟著歐美大廠走。台灣應該要做的是,善用現在擁有的企業彈性,再融入新科技與新技術,走向工業3.5的路。

“什麼是工業3.5?簡禎富說,「工業4.0是以機器人取代人力,但工業3.5是穿上鋼鐵人的外衣,靠自動化、智慧機器或背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,提升決策品質與工作效率。」”

他舉例,旺矽科在做最後測試,因為所有晶圓封裝成本很高,每顆都到奈米製程,簡禎富協助他們的是,讓沒有經驗的人都可以調整參數:可以手動調整,也可以在非常容易使用的介面上按一個鍵自動調整、優化。這是現場人員可以做的優化,但背後是靠智慧機器或背後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。

以現有的基礎再轉型,也是卓永財為台灣產業開的解方。

卓永財說,中國大陸的發展比台灣務實許多。雖然也喊出2025年要成為製造強國,2050年要成為創新強國,但做法很務實。他們的方法是,還在工業2.0階段的要先補課;工業3.0要普及化;工業4.0是示範廠。

“所以,台灣現在要做的是,幫工業2.0的強力升級到工業2.5,工業3.0的升級到工業3.5,「要先撐過今天,才會有明天。如果沒有明天,就不用談10年後的目標。」”

卓永財認為,台灣也應該重新思考製造的意義,代工與製造業兩者不一樣。代工是以人力為基礎的快速服務,少用製造設備。但3%與5%毛利的代工不可能回台灣。和代工不一樣,製造業的能力是擁有獨特的設計能力。製造業要能了解顧客,之後才能幫顧客創新,創造價值,能主動為顧客創新才是智慧製造。

技術變,組織也要跟著變

簡禎富說,工業4.0因為技術革新,隨之而來是量產、管理和組織的變革,因此不只有靠新技術就可達到工業4.0,而是要透過組織改造,結合人、設備、大數據和人工智慧,促成改變。

他認為,台灣如果抓準機會,以現在具備的製造優勢,發展出獨特的工業3.5模式,有機會「外線超車」,挑戰歐美主導的工業4.0模式,成為新典範。

※更多精彩報導,詳見《天下經濟論壇》

我們使用 cookie 以優化網頁。請閱讀並同意我們的 隱私權保護政策同意